"零公里二手车乱象:车企与经销商合谋的销量魔术,正在掏空汽车市场的诚信根基。"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怒斥,揭开了中国汽车市场一个公开的秘密——"零公里二手车"正在成为经销商、车企与二手车平台心照不宣的"数字游戏"。这些名义上已登记为二手车,实际里程却几乎为零的"新车",不仅折射出行业销量压力的畸形传导,更暴露出汽车流通体系的制度性漏洞。当商务部紧急召集车企与平台座谈,这场始于经销商求生本能的灰色操作,已然演变为关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系统性危机。

1. 数字游戏的产业链共谋
"零公里二手车"的产业链运作堪称现代版的"皇帝新衣"。车企为冲刺财报数据,向经销商压库超额批售;经销商为完成KPI,将库存车辆集中上牌后转手二手车商;电商平台则默契地为其贴上"准新车"标签,构建起一条完美的"数据漂白"通道。山东某大型二手车商透露:"最疯狂时,单月经手的'零公里车'能占展厅库存的40%,其中不乏库存超18个月的滞销车型。"
这种操作的本质是"销量魔术":通过车辆所有权的形式转移,车企实现了财务报表上的销量确认,经销商拿到了返点奖励,二手车平台获得了优质车源,唯独消费者在不知情中接盘了"名义二手车"。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将这批车辆作为抵押物重复融资,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
2. 补贴套利与质保真空
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刺激下,"零公里二手车"又衍生出新的变种——"补贴套利车"。某造车新势力区域经理透露:"有经销商批量购买车辆后立即上牌,通过关联二手车商操作,既能享受地方新能源补贴,又能以'二手车'形式规避厂家区域销售限制。"这种操作直接蚕食了本该惠及真实消费者的政策红利。
更大的隐患在于售后体系的断裂。由于车辆法律属性已变更为二手车,原厂质保自动失效。消费者王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其购买的"零公里"电动车在首年就出现电池故障,却因车辆登记信息显示为"二次销售"而被拒保。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种"三包真空"状态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现行法规对车辆属性认定存在模糊地带。
3. 美股教训与中国困境
在成熟汽车市场,"渠道压库"与"销量注水"是监管红线。2016年,菲亚特克莱斯勒就因要求经销商虚报销量被美国证监会处以4000万美元罚款。分析师张毅指出:"美股市场将此类行为定性为财务造假,因为其扭曲了真实供需关系,误导投资者判断。"
反观中国市场,压库现象长期存在却缺乏有效制约。某上市车企财报显示,其经销商库存系数连续5个季度超过2.0(国际警戒线为1.5),但通过"零公里操作",账面库存始终维持在健康水平。这种"中国式创新"虽短期内缓解了销量压力,却加剧了价格体系的混乱——部分车型的"零公里"售价甚至比官方指导价低30%,严重损害品牌价值。
4. 监管破局与行业自救
面对乱象,政策层面开始发力。据悉,商务部座谈会重点讨论了"车辆登记即确认销售"的制度改革,拟将新车上牌与经销商销售考核脱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则提议建立"库存车辆溯源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车辆流转全过程。
企业端的自律同样关键。长城汽车已率先推行"经销商库存融资与实销绑定"制度,比亚迪则对"异常过户车辆"取消销售返点。这些举措虽可能短期影响销量数据,却是重建市场健康的必经之路。正如魏建军所言:"宁可要真实的100万台,也不要注水的150万台。"
这场由"零公里二手车"引发的行业震荡,实质是中国汽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转型阵痛。当"销量至上"的发展逻辑遭遇瓶颈,或许正是行业回归质量、服务与真实需求的新起点。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捡漏"低价新车"的诱惑面前,更需要警惕那些隐藏在里程表背后的制度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