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元四菜一汤争议背后:旅游餐饮的定价逻辑与消费者信任危机​

​​​"173元快餐争议撕裂旅游餐饮遮羞布:当明码标价沦为高价遮羞布,消费者要的是透明而非天价。"​

​一、事件复盘:一碗小米粥18元,旅游区快餐为何引发轩然大波?​

2025年5月,一则关于​​"上海快餐店四菜一汤收费173元"​​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发酵。视频中,博主点选凉拌黄瓜(29元)、清炒娃娃菜(39元)、红烧肉(68元)、番茄蛋汤(19元)及小米粥(18元),总价173元的"平价快餐"让网友直呼"吃不起"。涉事门店位于上海南京东路—外滩商圈,商家回应称"明码标价,景区成本高",但争议并未平息。

Featured Image

​价格对比​​:

  • 同商圈连锁快餐:同类菜品总价约80-100元;
  • 上海市区社区食堂:四菜一汤套餐普遍25-35元;
  • 北京王府井、广州北京路等旅游区:同类快餐均价90-120元。

​二、旅游餐饮的"价格双轨制":成本、地段与消费心理的博弈​

  1. ​硬成本拆解​
    • ​租金​​:南京东路商铺月租约800-1200元/㎡,是居民区的3-5倍;
    • ​人工​​:景区服务员时薪较普通区域高30%(需应对大客流);
    • ​损耗​​:旅游区食材报废率超15%(因客流波动大)。
  2. ​软性溢价​
    • ​信息差​​:游客对本地物价不敏感,且多属一次性消费;
    • ​时间成本​​:景区就餐时间集中(如午市仅11:30-13:30),翻台压力推高单价;
    • ​品牌效应​​:部分老字号借地段优势维持高价(如上海某生煎店景区价较社区店贵40%)。

​行业潜规则​​:

  • "大碗"文字游戏:视频中小米粥标价18元/碗,但未注明容量(普通快餐店粥品约5-8元/份);
  • "时价"陷阱:红烧肉68元未标注分量,海鲜等易出现"时价模糊定价"。

​三、消费者信任危机:明码标价≠合理定价​

尽管商家强调"明码标价",但争议核心在于​​价格与价值的背离​​:

  • ​认知锚定效应​​:消费者对"快餐"的心理预期锚定在30-50元区间,173元突破阈值;
  • ​体验落差​​:视频显示菜品摆盘、餐具均为普通快餐规格,未体现高端服务或食材溢价;
  • ​监管盲区​​:目前《价格法》仅要求明码标价,对景区餐饮加价幅度无硬性限制。

​对比案例​​:

  • 杭州西湖景区"天价龙井茶"(380元/杯)曾因未公示克重被处罚;
  • 三亚海鲜排档"秤具作弊"事件倒逼当地推行"电子秤联网监管"。

​四、旅游餐饮的转型十字路口​

  1. ​透明化改革​
    • 上海豫园商圈试点"价格对标系统",扫码可查同菜品全市均价;
    • 成都宽窄巷子要求商户标注主料克数(如"红烧肉:含肉200g")。
  2. ​业态升级​
    • 北京南锣鼓巷引入"景区食堂"模式,政府补贴租金提供平价套餐;
    • 广州塔旋转餐厅推出"分时定价",非高峰时段价格下调30%。
  3. ​技术赋能​
    • 美团在鼓浪屿上线"景区消费预警"功能,点餐前推送人均参考价;
    • 抖音生活服务对旅游区餐饮直播强制标注"分量提醒"。

​五、国际镜鉴:旅游餐饮如何平衡盈利与口碑?​

  1. ​日本浅草寺模式​
    • "雷门通"餐饮街实行"价格梯度管理",距景区每远100米单价降10%;
    • 政府颁发"诚信商户"标识,违规者取消税收优惠。
  2. ​法国巴黎经验​
    • 香榭丽舍大街餐厅需公示"景区附加费"明细(通常为餐费15%);
    • 旅游局官网提供"本地人常去餐厅"榜单分流游客。

​结语:173元快餐的启示录​

这场争议绝非简单的"嫌贵"事件,而是​​旅游经济粗放发展模式的缩影​​。当"明码标价"成为商家免责盾牌,当"景区特供"变相成为"宰客代名词",最终受损的是城市形象与消费信心。

或许,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南京东路本身——这条百年商业街曾见证过"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道传承,而今更需要用​​透明、公平、创新​​重新定义"旅游区该有的样子"。

相关内容

​​全民K歌电脑版卡顿问题引发用户不满 技术优化迫在眉睫​
​​2025年全球VR游戏设备厂商排名TOP 10​
​​2025年传奇类手游TOP 10排名​
​​斐讯智能路由器K2重新设置指南及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2025年全球电视机面板技术TOP 10排名​
​​2025年台式机性能巅峰榜​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