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立体化营养健康宣传,精准覆盖万余人,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在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期间,重庆市江津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以"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健康科普活动。这场看似常规的宣传活动,实则是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践行"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生动缩影。从熙攘的集市到静谧的校园,从线下互动到线上传播,江津区的健康促进工作正在构建一张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科普网络。

一、立体化传播:打通健康科普"最后一公里"
江津区创新打造的"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健康宣教的覆盖局限。在吴滩镇集市现场,1400余份图文并茂的宣传折页通过赶集群众流向各个家庭;200个印有健康标语的无纺布袋成为流动的公益广告;90个帆布袋则瞄准了更具环保意识的年轻群体。这种针对不同人群的物料设计,体现了精准传播的现代健康促进理念。
线上平台的运用更显巧思。有奖竞答活动通过游戏化设计提升参与度,2篇科普推文在官方平台的阅读量累计破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活动覆盖总人数达10000余人,相当于江津区常住人口的1%,这种覆盖率在县级健康宣传活动中堪称典范。数据显示,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的健康宣传活动,其信息触达效率比单一渠道提升60%以上。
二、分众化宣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针对不同受众的知识需求和接受特点,江津区疾控中心精心设计了差异化宣讲方案。在仁沱小学和蔡家小学,讲师们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平衡膳食八准则转化为孩子们易懂的"食物彩虹"概念;面向石门镇政府机关干部,则重点解析膳食结构与慢性病防控的科学关联。这种分众化策略有效提升了知识吸收率,课后调查显示,85%的参与者表示能准确复述核心知识点。
毒蘑菇预防教育的案例尤为典型。江津区作为重庆市的农业大区,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宣传材料中不仅展示有毒蘑菇图谱,更传授"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菌"的实用守则。这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行为指南的做法,正是健康促进从"知信行"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一环。
三、可持续机制:超越"一阵风"式宣传
江津区疾控中心在总结中明确提出"以健康科普为抓手,持续开展宣传活动",这暗示着当地正在构建长效健康促进机制。与许多地区"营养周来了搞突击,营养周走了就放松"的形式主义不同,江津区将短期活动纳入长期健康素养提升工程,通过建立稳定的讲师团队、开发标准化课件、培育示范单位等举措,确保健康宣传的可持续性。
这种机制建设的成效已经显现。据了解,江津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0年的18.6%提升至2024年的2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合理膳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升最为显著,达35.7%。这些数据证明,系统性健康干预能够有效改变居民健康认知和行为。
四、社会共治:编织全民健康防护网
江津区的实践还展现了公共卫生治理的现代化路径。活动联合了基层卫生院、学校、政府机关等多方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专业机构实施、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格局。特别是通过培训学校师生、机关干部这些"关键少数",再借助他们的影响力辐射更广人群,这种"传帮带"模式放大了健康宣传的乘数效应。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今天,江津区的经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基层样本。它告诉我们,有效的健康促进不是简单的信息灌输,而是需要构建知识传播、技能培训、环境支持、政策保障的完整生态链。当疾控工作者变身"健康厨师",将专业的营养知识烹制成老少咸宜的"科普大餐",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才能真正落地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