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迁行囊到创新港灯光:交大博物馆用2200件展品诠释,爱国奋斗的精神火炬永不熄灭!"
一、溯源:从黄浦江畔到西北大地,一所大学的"国家使命"
5月22日下午,第31届副省级城市党报总编辑联席会议暨"总编辑看西安"集体采访团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这座位于兴庆校区的红色教育基地,用2200余件展品,讲述了一段关于信仰与选择的壮阔历史。

1956年,面对国家"建设大西北"的战略需求,交通大学师生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乘车证,从上海奔赴西安。学生志愿讲解员雷霁雯动情地描述:"当时,彭康校长带头签下‘全家西迁’的申请书,教授们卖掉上海的房产,学生们带着实验仪器坐上绿皮火车。"展柜里发黄的家书、磨损的行李箱、手写教案,无声诉说着"打起背包就出发"的赤子之心。
厦门日报社编委吴慧泉感慨:"这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上行囊去哪里’的信仰答卷。"
二、西迁精神密码:爱国奋斗的"四个维度"
博物馆的"西迁"展区,揭示了这种精神历久弥新的核心:
- 国家至上的选择观:动力系主任朱麟五放弃德国优渥条件,带着全家和12箱专业书籍西迁;
- 艰苦创业的行动力:首届西安校区学生一边在工地劳动建校,一边在临时板房上课;
- 科学报国的专业主义:钟兆琳教授用马车运实验设备,在西北建成首个电机实验室;
- 代际传承的生命力:如今交大每年开学典礼,新生都要重走"西迁大道"接受精神洗礼。
这种精神在2017年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生动教材"。
三、致远:新时代的"西迁答卷"
在博物馆的"致远"展厅,采访团看到了精神的当代延续——
-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座占地5000亩的"智慧学镇",已汇聚29个研究院、400多个科研平台,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枢纽;
- "6352"工程:通过6大领域、3类平台、5种要素、2套体系的协同创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 AI赋能3D打印:青年科学家王晶现场展示的科研成果,能将传统制造效率提升20倍,正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
成都日报总编辑李娅注意到一个细节:"西迁时带来的手摇计算机,与如今量子计算机的模型同台展出——这就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四、媒体人的精神共鸣:从感动到行动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杨志宏表示:"西迁精神对媒体人的启示,就是要做新时代的记录者和践行者。"这种共鸣体现在:
- 内容创新:厦门日报计划推出"西迁人口述史"融媒体报道;
- 价值引领:深圳特区报将开设"新时代西迁人"专栏;
- 跨界融合:杭州日报拟联合高校打造"数字西迁博物馆"。
正如一位总编辑所言:"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精神坐标来校准方向。"
结语: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
当采访团离开时,夕阳正洒在交大钱学森图书馆的穹顶上。66年前,老一辈西迁人用行动定义了"什么是家国";今天,在创新港实验室的灯光里,在总编辑们的笔尖下,这种精神依然鲜活如初——它永远提醒我们:个人的选择,唯有融入时代的江河,才能奔涌不息。
一句话总结:
"从1956年的西迁列车到今天的创新港,交大西迁博物馆用2200件展品告诉世人:爱国奋斗的精神火炬,永远照亮知识分子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