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虽为超千万人口省会且在多方面发展迅速,但因文化魅力缺失、经济结构单一、省内首位度低、城建形象不足、人才结构失衡、科教文卫实力弱等被贴上“大而不强”标签,不过其承担着中原崛起重任,未来有望突破困境实现华丽转身。
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宏大版图中,郑州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存在。作为河南省会,这座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1928 年建市,1954 年成为河南省会,2004 年获评“中国第八大古都”,2018 年 GDP 破万亿,更是中国首个实现“米字型”高铁枢纽的城市。近十年间,人口更是从 900 万激增至 1300 万,是强劲的人口净流入城市。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看似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城市,却被贴上了“大而不强”的标签,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

缺失的文化魅力,黯淡的存在感
郑州虽有八大古都之一的光环,但现存的历史遗迹如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等多以夯土台基为主,缺乏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游客站在这些遗址前,难以直观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价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省内的洛阳与开封。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开封的清明上河园,这些知名的景点凭借其直观的历史文化展示和强大的感染力,知名度与认知度极高。相比之下,郑州因缺少文化辨识度,较少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曝光度较低,在历史文化旅游领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了整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与存在感。
经济结构的短板,缺乏特色产业
尽管郑州 GDP 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 16,但与同为省会的武汉、南京、长沙相比,经济总量仍有差距。更为关键的是,郑州的产业层次偏低。虽然引进的富士康、比亚迪等企业为本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对经济有一定拉动作用,但高新技术企业与金融业的占比相对较低。产业结构的单一与低端,使得郑州在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上明显不足,难以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省内首位度的低迷,辐射能力有限
郑州在河南省内的首位度仅为 22.9%,在全国排名第 18 位,在中部地区更是处于垫底水平,远低于武汉、长沙、合肥等城市。较低的首位度使得郑州在全省的经济辐射能力十分有限,难以像其他强省会城市那样,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带动效应,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中略显吃力。
城建形象的落差,缺乏大城市风范
过去 20 年间,郑州城区面积扩大了 6 倍,但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缺乏前瞻性。老城区建筑普遍低矮破旧,新城区虽规划现代,但建筑风格趋同,缺乏地标性建筑。全市 200 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仅有 11 座,名列全国第 30 位,标志性天际线的缺失,让这座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难以展现出应有的大城市风范。
人才结构的失衡,高端人才匮乏
郑州作为人口净流入城市,十年内流入人口近 400 万,但多为省内务工人员。本土高校毕业生留郑比例不足 40%,缺乏腾讯、华为级别的龙头企业,金融、IT 等高薪岗位远少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高端岗位稀缺导致薪资竞争力弱,高端人才流失严重,这无疑对城市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形成了巨大阻碍。
科教文卫的短板,实力有待提升
郑州的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二,仅次于广州,但“双一流”高校仅有郑州大学一所,与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差距显著。缺少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端科研基础设施,医疗领域虽有 40 家三甲医院,但有实力的不多,顶尖的郑大一附院虽规模庞大,但业内评价其实力一般。科教文卫软实力的不足,制约了城市的长远发展。
然而,郑州作为养活 1 亿多人口省份的省会,承担起了中原大省崛起的工业化重任,实属不易。尽管目前在城市形象、经济结构、人才科技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郑州正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默默前行。未来,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建品质、吸引和留住人才等多方面的努力,郑州有望突破困境,实现从“大而不强”到“又大又强”的华丽转身,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更加闪耀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