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百年终归故土,战国帛书回家见证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的崛起。"
2025年5月18日凌晨3点55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夜色中,一架特殊的航班悄然降落。机舱内,两个恒温恒湿的特制文物运输箱里,沉睡着一批漂泊海外79年的国之瑰宝——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这批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献,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个看似简单的文物交接仪式,背后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物流失与回归的百年史诗。

子弹库帛书的传奇始于1942年的长沙。当时,盗墓贼在子弹库楚墓中盗掘出这批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成为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这些用墨书写的楚文字,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天文历法、军事策略等重要内容,是研究先秦思想文化的"地下图书馆"。然而出土仅四年后,它们便因战乱与文物贩子的运作,开始了跨太平洋的漂泊旅程。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的研究揭示了这批文物的完整面貌:总字数超过900字的帛书分为三卷,分别记载"四时令"、"五行令"和"攻守占"。此次回归的第二卷《五行令》记载了四时十二月的宜忌,其月名图展现了楚人对自然规律的独特认知;第三卷《攻守占》则专述攻城守城的军事策略,残存的文字间仍可窥见战国时期的军事智慧。这些内容填补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军事史的诸多空白。
文物回归之路充满艰辛。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学者就开始追踪这批帛书的下落。李零教授历时45年的研究,不仅考证了文物的学术价值,更为追索工作奠定了学术基础。中美两国文物部门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依据国际公约达成返还协议。这种通过法律与外交途径的文物追索,标志着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子弹库帛书的回归具有多重意义。从文化价值看,这批战国文献是研究楚文化、先秦思想不可替代的一手材料;从国家尊严看,它们的回归象征着近代以来流失文物开始系统性"回家";从国际文物保护看,此举为跨国文物追索提供了成功范例。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推动第一卷"四时令"的回归工作,彰显了我国追索流失文物的决心。
这批帛书的命运折射出中国文物的百年漂泊史。据统计,近代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从敦煌文书到圆明园兽首,从殷墟甲骨到宫廷书画,每一件流失文物都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创伤。近年来,通过外交谈判、民间捐赠、拍卖回购等多种方式,已有超过400批次、15万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7月,这批帛书将在国家博物馆首次公开展出。当观众驻足于这些历经沧桑的丝帛前,看到的不仅是战国文字的神秘线条,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苦旅。它们的回归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的起点——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所说:"每一件回归文物都是活着的史书,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更激励我们守护文明。"
从敦煌莫高窟到长沙子弹库,从殷墟地穴到故宫深宫,中国文物的聚散离合,始终与国运兴衰紧密相连。子弹库帛书的归来,不仅是一次文物的物理位移,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象征。在这条延续百年的归途上,每一件回家的文物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只有国家强盛,文明的火种才能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