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文化盛宴:山东大学博物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山东大学博物馆以创新讲解服务激活文物魅力,让国际博物馆日变身全民文化嘉年华。​​

2025年5月18日清晨,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门前已排起长队。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个特殊时刻,这座大学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青岛最热门的文化打卡地。据统计,仅5月17日至18日两天,博物馆就接待参观者超过1.2万人次,创下开馆以来的客流新高。这场文化盛宴的背后,是博物馆人对"让文物活起来"理念的生动实践。

Featured Image

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约会

"各位观众朋友,请随我走进这扇时光之门。"上午9点30分,博物馆金牌讲解员王梦婷的声音在展厅内响起。与往年不同,今年博物馆特别增设的9场固定讲解服务,让参观体验焕然一新。这些讲解不设预约门槛,观众可以随到随听,这种"零距离"的文化服务模式,让许多第一次走进博物馆的市民大呼过瘾。

《百年学府——山东大学校史展》的讲解路线设计独具匠心。从1901年山东大学堂的创办讲起,到抗战时期南迁办学的艰辛历程,再到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讲解员们用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串起这所百年学府的历史脉络。在展示1951年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的档案前,讲解员特意播放了一段老教授的回忆录音,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考古成果的沉浸式体验

《文韵齐鲁——山东大学文物考古成果展》则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考古之旅。展厅中央,龙山文化黑陶展柜前总是聚集着最多观众。讲解员不仅详细解说这些四千年前的精美陶器,还邀请观众亲手触摸3D打印的复制品,感受古人制陶的匠心独运。

"这件蛋壳黑陶杯,厚度仅0.3毫米,是史前制陶工艺的巅峰之作。"听着讲解,来自青岛二中的学生李昊然瞪大了眼睛,"原来我们山东在四千年前就有这么高超的技术!"这种将专业考古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让深奥的考古学变得生动有趣。

特别设置的"考古现场"互动区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像真正的考古学家一样,用专业工具"发掘"仿制的文物碎片,体验考古工作的乐趣与严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

大学博物馆的公共文化使命

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刘伟表示:"大学博物馆不仅要服务教学科研,更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这种开放办馆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展厅里增设的休息区、免费提供的导览手册、专门为视障人士准备的触摸展品,都彰显着博物馆的人文关怀。

博物馆还特别推出了"云上看展"服务,通过高清直播让无法到场的观众也能参与其中。据统计,两天的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5万人次,评论区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爱好者热烈讨论,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这场文化盛宴的影响远不止于这两天。许多观众在留言簿上写下感言:"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有趣""下次要带孩子再来"。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正是博物馆人最珍视的收获。

夜幕降临,博物馆的灯光依然明亮。最后一场讲解结束后,几位观众围着讲解员继续讨论,久久不愿离去。这一幕,恰是国际博物馆日最好的注解——当文物从展柜中"走"出来,当历史从书本中"活"起来,文化传承的火种就会在每个人心中永远闪耀。山东大学博物馆用专业的素养和温暖的服务证明:博物馆不仅是保存记忆的殿堂,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学术与大众的文化桥梁。

相关内容

云海肴食物中毒事件:中餐出海背后的食安困局与品牌危机
《歌手2025》第十期:经典重构与时代回响的音乐实验场
王嘉尔专辑”被上线”事件:音乐产业数字版权失控的冰山一角
刷单骗局的街头暗战:一起”线下交付”诈骗案背后的犯罪生态链
韦仁龙事件背后的舆论漩涡:一个”寒门贵子”叙事破灭后的反思
​​从”支付崩盘”到”农场异常”:网易《蛋仔派对》的危机公关与玩家信任保卫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