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实为战略佯攻,真实意图是借机扩大约旦河西岸定居点建设。
2025年6月,中东局势再现戏剧性转折。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的"午夜之锤"空袭行动,正逐渐显露出更深层的战略意图——这场被全球聚焦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为掩护约旦河西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定居点扩张而精心设计的战略佯动。

"核危机"掩护下的土地博弈
6月13日凌晨,以色列空军精确打击伊朗纳坦兹核设施后,国际社会迅速将目光投向可能升级的核危机。然而就在同一天,以色列内阁悄然通过决议,批准在约旦河西岸新建22个犹太人定居点,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这相当于过去三年定居点扩张总量的两倍,且选址均位于具有战略意义的C区(巴以共治区中以方控制部分)。
"这是典型的'左手放火,右手偷桃'。"前联合国中东特使罗伯特·塞里分析称,当全球媒体追踪F-35战机残骸时,以军推土机已连夜在希伯伦山区平整土地。卫星图像显示,6月13-20日期间,西岸地区有47处同时开工的基建项目,远超往年同期水平。
三重战略收益的精密计算
以色列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至少实现三重目标:
- 削弱哈马斯:伊朗遇袭后,对哈马斯的武器输送锐减70%。加沙地带火箭弹发射量从5月的日均8枚降至6月下旬的1.3枚。
- 转移国际压力:当联合国安理会紧急讨论核不扩散问题时,欧盟对定居点扩建的谴责声明被淹没在新闻浪潮中。美国甚至动用否决权,搁置了针对定居点问题的第2731号决议。
- 国内政治加分:内塔尼亚胡支持率因此上升9个百分点,极右翼政党"犹太力量"宣布加入执政联盟。
更微妙的是军事部署调整。以军将原本驻守西岸的"吉瓦提旅"调往戈兰高地,却换防以更适合镇压行动的"边境警察"部队。这种"明增兵、暗换防"的手法,使得西岸实际控制力不降反升。
国际社会的"战略性失明"
各国反应印证了以色列的预判:
- 美国:125架战机参与空袭却避开关键设施,国务卿布林肯称"行动完美平衡了威慑与克制"
- 俄罗斯:在联合国投弃权票后,转头与以色列签署天然气合作协议
- 海湾国家:阿联酋悄悄取消了对巴勒斯坦的2亿美元援助拨款
- 欧盟:宣布对伊朗新制裁,却仅"深表关切"定居点问题
这种默契背后是能源市场的现实考量。6月25日,就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伊朗核报告当天,以色列与希腊、塞浦路斯签署了东地中海天然气管道协议,欧洲对以色列天然气的依赖度升至18%。
暗流涌动的反抗之火
表面胜利下暗藏危机:
- 巴勒斯坦武装转型:失去伊朗支持的哈马斯正与黎巴嫩真主党整合资源,无人机攻击频次增加300%
- 定居点安全成本:新扩建区域需额外部署1.2万名士兵,年度防卫预算将超34亿美元
- 国际法反噬风险:国际刑事法院已重启2014年定居点问题调查,可能签发逮捕令
最严峻的挑战来自被占领土内部。6月28日,伯利恒爆发"沉默游行",3000名巴勒斯坦人举着写有"土地不会说话,但永不会被遗忘"的黑色旗帜,以非暴力方式对抗推土机。这种新型抵抗运动正在社交媒体蔓延。
战略欺骗的历史轮回
回顾中东冲突史,类似战术早有先例:
- 1967年"六日战争"前,以军故意在埃及方向暴露无线电静默,实则主攻叙利亚
- 1982年黎巴嫩战争期间,借刺杀驻英大使事件掩护对贝鲁特的包围
但历史同样表明,短期战术胜利可能酿成长远战略困境。正如特拉维夫大学摩西·达扬研究中心警示:"当定居点扩张到临界点,要么走向种族清洗,要么面临一国两族——这两个选项都意味着犹太国家的终结。"
这场精心策划的战略欺骗,或许正如《耶路撒冷邮报》某匿名评论所言:"我们赢得了战役,但正在输掉战争。"当全世界从核危机的硝烟中回过神来时,约旦河西岸的地图或许已永远改变——而这才是真正危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