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大葱油饼的资本化转身:当市井味道遇上商业扩张,一座城市的味觉记忆正被重新定价。"
2025年夏天,上海滩的葱油饼江湖风云再起。随着三家全新"阿大葱油饼"门店在南京东路、胶州路和天钥桥路相继亮相,这个承载着上海市民集体记忆的老字号,正经历着自1982年创立以来最剧烈的转型阵痛。从"吴根存·阿大葱油饼"到"上海滩·阿大葱油饼",从单一产品到四款新品,从10元定价到8元让利,这场由资本驱动的扩张实验,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商业命运,更折射出中国传统小吃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普遍困境。

一、品牌重塑:从匠人符号到商业IP
南京东路步行街的新店门头上,"上海滩·阿大葱油饼"的标识取代了沿用四十余年的"吴根存·阿大葱油饼"。这种去个人化的品牌改造,是传统小吃标准化进程中常见的商业操作。据公开资料,运营方上海饼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由阿大创始团队与宏才投资共同组建,后者作为控股方拥有71%的股份。这种资本结构决定了品牌必然走向规模化复制的发展路径。
品牌视觉系统的更迭背后,是两种经营哲学的碰撞。阿大长子小吴坚守的石门二路店,仍保留着父亲手写体的招牌和仅售原味的传统;而新店则引入现代VI系统,推出鸡蛋、鸡肉、黑猪肉三款新品,价格体系也调整为8-13元的梯度定价。这种分化反映出老字号在当代市场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坚守匠人精神的纯粹性,还是拥抱商业规律的普适性?
中国餐饮协会2025年报告显示,获得资本注入的传统小吃品牌中,83%会在三年内进行视觉系统更新,其中76%会选择弱化创始人个人印记。这种趋势在商业逻辑上具有合理性——可复制的品牌价值远比依赖个人的手艺传承更具投资价值。但风险在于,当"阿大"变成"上海滩",那个在弄堂里佝偻着背烙饼的老人形象,还能否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二、产品矩阵:传统与创新的边界探索
新店推出的四款葱油饼构成了一套精心设计的产品矩阵:8元原味维持基础流量,10元鸡蛋款瞄准早餐场景,13元的鸡肉与黑猪肉款则针对品质消费人群。这种产品策略明显借鉴了茶饮行业的"爆款+利润款"模式,是传统小吃工业化的重要尝试。
然而,葱油饼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街头食品,其产品逻辑与奶茶有着本质差异。复旦大学饮食人类学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上海市民对传统小吃的消费动机中,"记忆还原度"占比达57%,远超"口味创新"的23%。这也是为何永嘉路老店虽已易主,仍有食客愿意为10元的"非正宗"葱油饼买单——他们购买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对城市记忆的具象化体验。
食材升级的叙事同样面临考验。新店强调使用"非转基因菜籽油""可生食鸡蛋""无抗生素黑猪肉",这些符合中产消费心理的卖点,却与葱油饼原本的市井基因形成微妙张力。正如美食评论家老波头所言:"正宗的上海葱油饼,吃的是猪油香和粗盐粒,当它开始讲究有机和米其林标准时,反而变得不像自己。"
三、资本博弈:三年百店愿景的虚实
宏才投资总经理未文定提出的"三年一百家"计划,暴露出资本对传统小吃行业的典型想象。这种快速复制模式在火锅、茶饮赛道已被验证可行,但应用到工序复杂、依赖手工的传统小吃上,则可能遭遇"淮南为橘"的困境。
从生产流程看,正宗阿大葱油饼需经历揉面、包馅、擀制、煎烙、烘烤五道工序,单锅制作时间约15分钟,一个师傅日均产量不超过200个。而新店采用的半中央厨房模式,虽然通过预制面坯提高了效率,却也损失了现制现售特有的"镬气"。大众点评上已有食客抱怨:"新店饼皮虽酥却少了几分韧劲,像是流水线作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创始团队与资本的权力博弈。阿大本人对新店保持沉默,其子小吴强调石门二路店"未拿合作方一分钱",暗示着对过度商业化的警惕。这种矛盾在餐饮投资领域并不罕见——据《2024中国餐饮投融资白皮书》,34%的传统小吃项目在B轮融资后会出现创始团队与投资方的经营理念冲突。
四、城市记忆:市井美食的文化悖论
"阿大葱油饼"现象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的争夺战。当市建院将永嘉路划入风貌保护道路时,这个曾经每天清晨排起长队的摊头,就注定要面临现代化改造的命运。新开的四家门店中,南京东路店瞄准游客,静安寺、徐家汇店定位白领,唯有石门二路店还保留着几分街坊小店的烟火气。
这种空间转移带来的是消费群体的更迭。老主顾王阿姨的感慨颇具代表性:"从前排队是和邻居嘎讪胡,现在周围都是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社会学学者李钧指出,传统小吃的地理迁移必然伴随功能异化——从社区生活的组成部分,转变为城市名片的旅游符号。
价格体系的调整同样引发争议。从10元降至8元的"让利"策略,看似回应了消费者对高价的抱怨,实则可能伤害品牌价值。商业咨询机构Millward Brown的研究表明,传统小吃降价超过15%时,消费者对其"正宗性"的信任度会下降28%。当葱油饼从"值得排队的美食"变成"随处可得的快餐",它承载的城市记忆也将随之稀释。
五、第三条道路:老字号的可持续未来
在资本狂飙与坚守传统之间,老字号或许存在第三条道路。台北"阜杭豆浆"的案例值得借鉴——该店在保持手工制作传统的同时,通过号码牌系统优化排队体验,并开发豆浆粉等周边产品实现收益多元化,既未丧失本色,又提高了运营效率。
数字化转型同样能创造价值。东京"野田岩"鳗鱼饭五代目金本兼次郎的做法颇具启发性——通过YouTube展示传统工艺,既维系了匠人形象,又实现了品牌年轻化。"阿大"若能将其四十余年的制饼经验转化为可传播的知识产权,或许比单纯的门店扩张更具长远价值。
消费者教育也是关键一环。南京"李记清真馆"通过透明厨房和食材溯源系统,让顾客理解涨价背后的品质投入,成功将客单价提升30%而不损客流。这种建立"价值共识"的方式,或能缓解"阿大"面临的价格争议。
在商业与情怀的天平上
站在南京东路店门前,看着网红表演引来的围观人群,不禁想起阿大当年在永嘉路煤球炉前专注翻饼的身影。这个城市的魔幻之处在于,它既能让一个驼背老人成为米其林推荐,也能将他的手艺变成资本游戏的筹码。
老字号的现代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正如美食家沈宏非所言:"真正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制,而是灵魂的延续。"当"上海滩·阿大葱油饼"的霓虹灯亮起时,我们期待看到的不是又一个被资本异化的快餐品牌,而是在商业规律与匠人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可持续样本。
毕竟,上海人爱的从来不只是那张葱油饼,更是饼里承载的岁月滋味。这座城市需要证明,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那些构成城市肌理的市井烟火,不会沦为发展叙事下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