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神坛跌落:哈根达斯撤店潮背后的消费平权革命
在济南万象城的负一楼,那个曾经闪耀着冷蓝色光芒的哈根达斯柜台悄然消失,只留下些许曾经排队购买的记忆痕迹。这场始于2023年的撤店潮如今已席卷全国,从北京三里屯到上海新天地,从武汉光谷到长沙五一广场,这个曾经被誉为"冰淇淋界爱马仕"的品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收缩阵痛。截至2025年6月,哈根达斯中国门店数量从400余家锐减至250家,近乎腰斩的数据背后,是一场关于消费价值主张的深刻变革——当Z世代消费者不再为"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营销话术买单时,一个以身份象征为主导的消费时代正在落幕。

符号消费的黄昏:哈根达斯神话的解构
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哈根达斯,曾精准捕捉到改革开放后新兴中产阶层的心理需求。那个将一小杯冰淇淋定价在30-40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日工资)的品牌策略,本质上是在售卖一种"西方精致生活"的想象。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在此得到完美印证——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冷冻甜品,更是附着其上的社会身份认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哈根达斯在中国迎来黄金时代,年均开店速度达到50家,每家门店日均销售额超过2万元。这种盛况在2020年达到峰值,全国门店突破450家。然而,随着中国消费者认知水平的提升和民族自信的增强,这种建立在文化落差基础上的溢价空间正在迅速消弭。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哈根达斯品牌在Z世代中的认知度虽仍高达92%,但购买意愿已跌至37%,"过时"、"不值"成为年轻消费者评价中的高频词。
价格体系的崩塌:冰淇淋民主化浪潮
在哈根达斯小程序上,450g手装冰淇淋仍标价85-118元,这个相当于10杯蜜雪冰城的价格体系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冰淇淋行业协会2025年度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市场20元以下产品占据87%的市场份额,而哈根达斯坚守的50元以上高端市场仅剩3.6%的占有率。更致命的是,技术进步正在消解高端冰淇淋的技术壁垒。国内冷链物流的完善使得Gelato等意式冰淇淋实现本土化生产,其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60%以上;原料供应链的成熟让乳脂含量、菌落控制等质量指标不再是外资品牌的专属优势。以济南市场为例,野人先生、波比艾斯等本土品牌用15-25元的价格提供同等品质的产品,而蜜雪冰城3元的甜筒更是将冰淇淋彻底"去神圣化"。这种冰淇淋的民主化进程,恰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描述的"平视社会"的来临——消费者不再仰望品牌光环,而是理性权衡每一元钱的消费价值。
场景革命的冲击:第三空间的重构
哈根达斯曾经精心打造的"第三空间"商业模式,正在新消费浪潮中失去魔力。那些耗费巨资租赁核心商圈200-300平米门店的策略,在快闪店、店中店等轻资产模式面前显得笨重不堪。对比数据显示,哈根达斯单店月均租金成本高达15-20万元,而新兴品牌采用的小型化店铺模式可将此项成本控制在3-5万元。更关键的是消费场景的迁移——社交媒体时代,年轻人更愿意举着造型独特的冰淇淋在网红墙前打卡,而非正襟危坐在欧式装修的封闭空间里。济南万象城引入的八家冰淇淋品牌中,有六家采用开放式柜台设计,这种"即买即走"的模式不仅降低运营成本,更契合年轻群体"逛吃"的消费习惯。哈根达斯母公司通用磨坊2025财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的惨淡数据,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重资产模式在轻量化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文化自信的觉醒:本土叙事的胜利
深层次看,哈根达斯的退潮折射出中国消费者文化认同的深刻转变。民族品牌研究院2025年调研显示,18-35岁消费者对本土冰淇淋品牌的偏好度达到68%,较2015年提升42个百分点。钟薛高、中街1946等品牌通过挖掘中华饮食文化基因,将东北大板、酒酿圆子等传统元素创新演绎,构建起不同于西方冰淇淋的文化叙事。这种转变与"国潮"崛起的大趋势同频共振——年轻一代不再将"进口"等同于"高级",而是期待产品背后的文化共鸣。哈根达斯坚持的欧洲田园风视觉体系,在敦煌联名、故宫文创盛行的当下,反而显得格格不入。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表明:当文化自信觉醒,单纯依靠"外国品牌"光环的溢价模式必然走向式微。
站在消费升级与降级并存的十字路口,哈根达斯的困境给所有高端品牌敲响警钟。那些曾经奏效的奢侈品式打法——高定价、重门店、强符号,正在被务实的新生代消费者重新审视。冰淇淋市场从"身份象征"到"日常享受"的范式转移,本质上是一场消费平权运动。或许正如济南万象城客服所说"哈根达斯还会回来",但这个品牌需要的不是简单的门店搬迁,而是彻底的价值重构——在保持品质的同时,放下身段融入中国市场的消费民主化进程。当冰淇淋不再需要承载社会阶层划分的功能时,真正的美味才会回到舌尖。这场始于撤店的商业故事,终将演变为关于消费本质的集体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愿意为一口冰爽付费?答案正在每个消费者的选择中清晰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