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产业曾因资本热炒呈现虚假繁荣,“AI四小龙”深陷盈利困境,产业洗牌加速,企业需解决技术与商业转化难题、优化业务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自OpenAI掀起生成式AI全球热潮后,中国AI新创企业一度迎来投资热潮。然而,随着资本热潮退去,行业正面临严峻商业化考验,“AI四小龙”的困境便是典型例证。

云从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仅3700万元,同比减少31%,亏损却高达1.2亿元。2024年全年亏损扩大至6.96亿元,员工人数从801人缩减至453人,核心研发人员减少一半。商汤科技市值从巅峰期暴跌,虽2024年营收增长,但亏损仍高达43.06亿元。旷视科技上市波折不断,多个业务部门裁撤,组织与人员“优化”。依图科技自2020年起医疗影像AI业务难以盈利,研发投入过高致亏损持续扩大。
“AI四小龙”昔日辉煌源于资本热炒,如今却深陷困境,根源在于商业模式缺陷。它们起初打着“通用AI平台”旗号,却陷入定制化项目泥沼,人力成本占总收入70%以上,成了费人工的定制工程服务公司。“模型参数规模”和“算法优势”因缺乏落地应用场景而无用武之地,AI基础技术难以直接赚钱,靠PPT包装的公司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而且它们过度依赖To G业务,如智慧城市、智慧安防等政府市场,营收占比高,但技术门槛不高,竞争激烈,长期依赖易丧失核心竞争力。
国内AI企业依赖B2B业务和高度定制化项目,是其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与美国企业相比,国内AI公司更关注对公部门招投标和央国企合作,这些客户压价厉害,企业为拿项目只能降价,难以靠扩大规模盈利。不过,垂直领域的AI成为突围方向,如百川智能主攻医疗,阿里用通义灵码进入AI编程教育,云从聚焦金融、能源等领域,但开发垂直领域AI面临成本高、训练时间长、资源整合能力要求高等挑战。
中国式AI虚假繁荣被戳破并非坏事,这促使行业重新思考价值,开启新发展阶段。目前,行业大洗牌已经开始,2025到2030年是AI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AI企业盈利困境源于多方面。技术更新换代快,企业需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如开发新算法、训练模型、招揽顶尖人才等,成本高昂。国内AI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大厂和新公司纷纷涌入,为争夺市场只能降价促销,利润空间被压缩。而且AI技术转化为赚钱产品难度大,部分解决方案在实际场景中效果不佳,无法与现有业务流程有效结合,导致客户不愿买单。
产业洗牌加速也有其原因。技术强的企业优势凸显,能不断推出先进产品和服务,技术落后的企业则可能被淘汰。资本变得冷静理性,更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前景,缺乏清晰赚钱模式的企业融资困难。政府加强对AI产业的管理,出台政策规范市场,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面临整改或退出。
在这场变革中,AI企业需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战略。要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结合,提高产品实用性和性价比,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优化业务结构,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渠道,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推动中国AI产业从虚假繁荣走向理性重塑,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