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牛首下的燕都密码:伯矩鬲与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伯矩鬲:七牛青铜器铭刻着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的文明密码。"​​

在首都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一件通高仅33厘米的青铜器静静伫立,它的周身盘踞着七只形态各异的牛首,牛角如弯刀般张扬。这件名为"伯矩鬲"的西周青铜器,看似只是一件古代炊具,却隐藏着破解北京城市起源的密码。当游客们举着以它为原型制作的文创雪糕拍照时,他们手中的清凉甜品,正连接着一段跨越三千年的城市记忆。

Featured Image

青铜器上的"七牛图腾"

伯矩鬲的视觉冲击力首先来自其独特的动物纹饰。七只牛首以不同工艺分布于器身:盖顶两只圆雕小牛首背对而立,盖面两只高浮雕牛首的角部夸张地越过器耳,三只袋足上各饰一牛首。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牛首装饰,在现存青铜器中极为罕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指出:"伯矩鬲的牛首纹饰已达到商周青铜器动物造型的巅峰水平,尤其是牛角的立体程度,体现了当时范铸工艺的最高水准。"

更值得玩味的是牛首的象征意义。在商周时期,牛是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牺牲,牛首则象征着力量与沟通天地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认为:"伯矩鬲上的七牛设计,可能暗合当时的天文观念,七这个数字在先秦常与北斗七星相联系,代表着对天象的崇拜。"这些精心设计的牛首,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承载着三千年前燕国贵族的宇宙观和权力话语。

十五字铭文里的燕都坐标

真正让伯矩鬲从艺术珍品升格为历史坐标的,是器身上那十五个字的铭文:"才(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这段看似简单的记载,却包含着破解北京建城史的关键信息。

铭文中提到的"匽侯",即燕侯,是西周分封的诸侯。"伯矩"则是受赏者的称谓,"伯"表明其贵族身份。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这件器物铸造于公元前1045年左右,正值西周初年。最关键的是,1975年伯矩鬲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251号墓,与同遗址其他墓葬出土的"克罍""克盉"等带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形成互证链。

"这就如同找到了拼图的关键一块。"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原所长齐心解释道,"这些青铜器共同证明,今天的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一带,就是西周燕国的始封地——蓟城所在地。"这一发现,将北京作为诸侯国都城的历史明确上溯至三千年前,填补了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之间的空白。

从炊器到礼器的身份转换

伯矩鬲作为"鬲"这一器型的青铜代表,揭示了古代器物功能的复杂演变。鬲最初是实用炊具,用于煮粥,其空心袋足设计能增大受热面积。但到了商周时期,青铜材质的鬲逐渐脱离实用范畴,成为礼仪用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霍宏伟指出:"伯矩鬲的器型虽保留炊具特征,但其精美纹饰和铭文表明,它已完全礼器化。"西周时期,不同材质的鬲对应着严格的社会分层:陶鬲用于平民日常生活,青铜鬲则专属于贵族阶层,用于祭祀等重大场合。伯矩鬲盖内与颈内壁的双重铭文,更凸显了其作为"尊彝"(祭祀礼器)的核心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伯矩鬲铭文记载的"燕侯赐贝"事件。在商周时期,海贝是重要的货币形式,诸侯赏赐海贝给臣属,既是对其地位的认可,也可能与祭祀活动相关。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认为:"这件鬲很可能是伯矩为纪念受赏荣耀而铸,用于祭祀其父'戊',体现了西周'祭祖追孝'的礼制思想。"

北京城市记忆的青铜见证

2013年,伯矩鬲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首都博物馆唯一获此殊荣的藏品。这一认定不仅基于其艺术价值,更因为它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信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指出:"伯矩鬲及其同出器物构成的证据链,确证了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燕国,这比辽南京、金中都的传统认知提前了近两千年。"从西周燕都蓟城,到辽金元明清的北方重镇,再到现代首都,伯矩鬲成为这座城市三千年连续发展的最早物证。

如今,这件青铜器仍在继续书写新的故事。首都博物馆推出的伯矩鬲文创雪糕,让古老的牛首纹饰以全新形式走入大众生活;考古工作者仍在琉璃河遗址寻找更多燕国遗迹;历史学者则通过科技手段,不断从这十五字铭文中解读出新信息。正如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所说:"伯矩鬲不仅是镇馆之宝,更是北京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提醒着我们这座古都的深厚底蕴。"

站在伯矩鬲前,我们仿佛能穿越三千年时光,看见燕国贵族在蓟城举行祭祀的场景,听见青铜铸造时的铿锵声响,触摸到北京这座城市最初的模样。这件小小的炊器,就这样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成为连接北京古今的"时间胶囊"。

相关内容

叶珂复出背后的流量博弈:一场精心设计的”产后重生”大戏
叶珂复出背后的流量博弈:一场精心设计的”产后重生”大戏
​​从”反派专业户”到”遛弯大爷”:演员赵龙豪的戏里戏外人生​​
撒贝宁的跨国婚姻趣事:当央视名嘴遇上”倒装句”妻子
从工地到荧幕:韩栋的逆袭人生与内娱颜值经济的思考
连晨翔的双重惊喜:从瞳孔放大片到奶瓶爱马仕的人生跨越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