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侨校暨南大学:跨越世纪的华侨教育传奇,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绽放。
五月的广州,凤凰木绽开如火的红花。当笔者穿过黄埔大道西601号那座镌刻着"暨南大学"四个鎏金大字的白色拱门时,一段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史诗正徐徐展开——这里不仅是中央统战部直属的"华侨最高学府",更是一所历经6次停办、5次迁址、3次重建却始终薪火相传的传奇学府。

【百年风雨: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1906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设立暨南学堂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个为南洋侨胞设立的学府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坚韧的存在。校园内那堵镌刻着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名字的"万国墙",无声诉说着这所大学与民族命运的交织:
- 南京初创期(1907-1911):首批21名爪哇侨生在此学习《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课程,开创华侨教育先河;
- 上海黄金时代(1923-1949):胡适、郑振铎等大师在此执教,商科教育享誉远东,培养出东南亚众多侨领;
- 广州新生期(1958至今):陶铸亲自选定石牌村址,廖承志主持复办,建成如今横跨穗深珠三城的办学格局。
在行政楼前的校史馆里,一张1946年上海时期的课程表令人震撼:除国文、英文外,还开设马来语、荷文等实用课程,这种国际化基因至今仍在延续——现今全校1.5万余名本科生中,港澳台侨学生占比高达43%。
【建筑密码:凝固的时光交响曲】
漫步校园,不同年代的建筑构成一部立体的建筑史教科书:
- 世纪之问:南门入口处的"百年暨南"碑与银色校训球形成时空对话,1906年确立的"忠信笃敬"四字校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 苏式印记:1958年建成的砖红色教学楼主楼,其对称布局与尖顶设计带有鲜明的苏联援建时期特征;
- 当代叙事:曾宪梓科学馆的玻璃幕墙与邵逸夫体育馆的流线型屋顶,则彰显着侨捐建筑的现代性。
最令人动容的是位于明湖旁的"忠信笃敬"石刻。这块1936年从上海真如校区运来的花岗岩,在抗战期间曾被日军用作马槽,如今斑驳的刻痕反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侨校基因:跨文化的教育实验场】
在管理学院旁的咖啡厅里,笔者遇到了来自印尼的计算机系大三学生李伟明(中文名)。他熟练地用粤语点单的同时,手机里正播放着印尼民歌。"我们宿舍4人分别来自柬埔寨、缅甸、越南和中国,"他笑着说,"周末我们会办东南亚美食节。"这种多元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
- 课程设置:独有的《华侨华人通史》《跨境电子商务》等特色课程;
- 社团文化:全校217个社团中,东南亚文化研究会、国际龙舟队最受欢迎;
- 饮食地图:食堂专设马来档口、印尼窗口,甚至能吃到正宗的巴东牛肉。
据国际交流处数据显示,近五年有超过600名毕业生通过"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返回祖籍国就业,成为中外交流的民间使者。
【未来展望:双一流建设中的侨校担当】
在参观即将结束时,笔者在图书馆发现了惊喜——特藏室收藏着1929年出版的《南洋研究》创刊号,这是中国最早的华侨研究学术期刊。现任校长在序言中写道:"我们要让这些泛黄的纸页,变成数据时代的文化芯片。"
如今,这座113万平方米的校园正孕育着新的突破:
- 学科创新:全国首个"华侨华人与跨境安全"交叉学科博士点获批;
- 科技转化: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的鼻咽癌筛查技术已在马来西亚落地;
- 文化输出:华文学院开发的"汉字魔方"APP被多国孔子学院采用。
夕阳西下时,明湖水面倒映着万国墙的轮廓。这让人想起1938年迁校福建时师生们传唱的歌谣:"暨南暨南,沧海云帆。"从南京到上海,从建阳到广州,这所永远面向大洋的学府,正在书写新时代的"下南洋"故事。
(附:校园参观指南
📍必看景点:万国墙、校史馆、明湖石刻
🍴特色餐饮:学生食堂二楼马来档口
🚇交通指引:地铁3号线岗顶站D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