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双标”现象调查:当餐饮业在堂食与外卖间玩起”变形记”

餐饮外卖"双标"现象折射出平台经济下的畸形生态——25%的佣金抽成与监管盲区迫使商家在冻鲜食材、分量精度上玩起"变形记",这场堂食与外卖的品质裂痕,亟需从透明溯源、抽成改革到标准重构的全链条破局。

在杭州一家烤肉店的厨房里,厨师正同时处理两份订单:堂食的牛排选用当天配送的鲜肉,而外卖订单则从冰柜取出冷冻肉排。这种"双标"操作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外卖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餐饮业的"堂食优先"潜规则正在形成——同样的价格,不同的品质,外卖正沦为餐饮业的"次品出口"。这种系统性差别对待背后,是平台抽成、成本压力与监管缺失共同构成的畸形生态。

Featured Image

隐秘的"双标"生产线:从食材到分量的全面缩水

"做过餐饮的人一口就能吃出来。"前餐饮从业者林先生的敏锐味觉,让他轻易识破了外卖烧烤用护心肉替代烤油边的把戏。护心肉批发价每斤比油边低8-12元,这种食材替换只是外卖"降本"的冰山一角。记者暗访发现,部分餐厅存在系统的"双标"操作:堂食使用当天现碾五常大米,外卖改用陈米;咖啡店堂食提供巴氏鲜奶,外卖则用常温奶替代;更有商家将外卖菜量缩减30%,却维持原价。

这种差别化对待形成了一条隐秘的生产链。北京某连锁餐厅店长透露:"午市高峰期,后厨会开辟'外卖专用区',冻品解冻后直接加工,与堂食的现制动线完全分开。"更精明的商家甚至开发出"外卖特供菜单",通过调整菜品名称和配料表规避监管。如将"鲜虾云吞"改为"海鲜云吞",便可合法使用冷冻虾仁替代鲜虾。

平台经济的"抽血"机制:25%佣金下的生存博弈

"每单25%的佣金抽成,我们是在给平台打工。"经营炸鸡店的王老板道出了餐饮人的集体困境。外卖平台的"三座大山"——平台佣金、配送费和流量购买,吞噬了商家60-70%的毛利。为维持盈利,商家不得不玩起价格戏法:某品牌披萨堂食69元,外卖标价76元再加打包配送费,实际溢价超40%。

更残酷的是平台间的"补贴大战"。咖啡店主陆先生算了一笔账:平台要求参加"满30减15"活动,商家需承担7成补贴,实际到手仅覆盖物料成本的80%。这种"内卷"迫使商家在品质上做减法——用便宜30%的植脂末替代鲜奶,用冷冻肉替代鲜肉。某外卖代运营公司数据显示,参加平台大促的商家,食材成本平均下调15%-20%已成行业潜规则。

监管盲区与维权困境:当"安全标准"遇上"品质标准"

现行监管体系在"外卖双标"前显得力不从心。《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虽要求线上线下"质量安全一致",但将"质量"限定为食品安全范畴。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人士解释:"用冻肉代替鲜肉不违法,只要冻肉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这种标准错位使得"双标"游走于灰色地带。

消费者维权更是举步维艰。上海消保委数据显示,2024年餐饮投诉中仅12%涉及外卖品质差异,最终获得赔偿的不足3%。"难取证"是最大障碍——消费者需证明两份餐品来自同店同款,且存在故意差异。更讽刺的是,部分商家将责任转嫁给配送:"运输导致口感变化"成为万能挡箭牌。

破局之道:从透明革命到生态重构

打破"双标"困局需要全链条重塑。中国烹饪协会正在推动"阳光外卖"认证,要求参与商家公示食材溯源信息,堂食与外卖实行"同标同线生产"。杭州试点中的"明厨亮灶"外卖版,通过直播后厨操作倒逼标准化。

平台责任亟待强化。武汉大学孙晋教授建议参照网约车"抽成透明化"改革,强制外卖平台公开佣金构成,设定20%的抽成上限。更根本的是重构分润机制——成都某平台试点"阶梯式佣金",对使用合规食材的商家降低3-5个点抽成,形成正向激励。

监管创新是关键突破口。重庆市餐饮行业协会提出的"外卖品质标准",首次将食材鲜度、分量精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深圳则探索"神秘买家"制度,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匿名点检,对系统性"双标"商家实施"黄红牌"管理。

当95后消费者开始用"外卖刺客"形容那些偷工减料的外卖,这场餐饮业的信任危机已不容忽视。外卖不该是堂食的"二等复制品",而应是安全与品质并重的餐饮新形态。破解"双标"难题,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捍卫,更是对餐饮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验。毕竟,在数字经济时代,每一份外卖都该是商家品牌的移动广告,而非诚信的裂缝。

相关内容

“金穹”计划: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豪赌与全球战略失衡
【惠民保”反内卷”新政背后:普惠医疗险的生存法则重构】
芒果上的白色奇迹:当裂褶菌与水果的邂逅改写食用菌认知史
郭惠光接棒香格里拉:一场关于家族企业传承的东方叙事与现代变革
偷拍产业链:当隐私成为5元一部的”商品”
【河南智造革命:当老工厂按下”数智加速键”的产业跃迁密码】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