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旗创新"文旅+助农"模式,在响沙湾景区打造沉浸式消费帮扶活动,三天创收1200万元,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年8月,内蒙古响沙湾的滚滚黄沙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助农"实验正在上演。达拉特旗将200余款农特产品搬进5A级景区,用烤全羊的烟火气、西瓜摊的叫卖声、驻村书记的直播镜头,构建起一个沉浸式消费帮扶现场。这场名为"惠聚响沙湾 购助千万家"的活动,不仅三天内创下1200万元销售额,更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场景革命:当农贸市场变身沙漠秀场
在响沙湾景区的金色沙丘背景下,9个苏木镇的展位设计暗藏玄机:
- 视觉魔法:恩格贝镇的南瓜堆成"沙漠丰收塔",昭君镇的辣椒串成"红色瀑布"
- 嗅觉陷阱:现烤全羊的油脂滴落炭火,与蒸玉米的甜香形成气味矩阵
- 味觉游戏:设置"冰火两重天"体验区,左边是零下18℃的草原酸奶冰沙,右边是160℃的石烤羊肉
这种颠覆传统的展销方式,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0%。蒙阿福牛肉的"现场解剖秀"最受瞩目——牧民在15分钟内完成从活牛到牛排的全流程展示,游客扫码即可预订冷链直达的"沙漠牧场"套餐。
二、流量密码:驻村书记的"网红经济学"
"老铁们看这个西瓜,沙地种植糖度13+,拍下秒发顺丰!"乌兰村第一书记刘亚楼的直播镜头里,切瓜刀折射着沙漠阳光,背景是驼队经过的沙丘曲线。这场持续6小时的直播创造了惊人数据:
- 观看峰值突破82万人
- 带动西瓜单品销售4.6万斤
- "沙漠农产品"话题登上抖音热榜
这些"公务员主播"经过专业训练:中国传媒大学乡村振兴研修班教授张烨透露,达拉特旗已对37名驻村干部进行"直播话术+产品故事化包装"系统培训,使其人均带货能力提升17倍。
三、模式创新:从"卖产品"到"卖体验"
活动现场最火爆的"沙漠盲盒"项目,揭示了消费帮扶的升级逻辑:
- 情感绑定:99元礼盒含随机3款农产品+1张景区门票,复购率达48%
- 沉浸体验:游客可认领沙地作物,通过VR监控生长全程
- 社交裂变:分享开箱视频可获"沙漠勋章",兑换骑马体验
这种模式使农产品均价提升65%。鄂尔多斯文旅局监测显示,带着"盲盒任务"的游客停留时间延长2.3天,衍生消费增加4100元/人。
四、品牌战略:"黄河几字湾"的IP化运作
达拉特旗委书记张秀玲提出的"三个超级"战略正在见效:
- 超级符号:将黄河河道形状注册为统一商标
- 超级标准:制定21项高于国标的"沙漠农产品"品控体系
- 超级渠道:与中石化易捷等3万家网点达成"沙漠货柜"合作
这套组合拳使区域公用品牌估值半年增长至9.8亿元。北京品牌研究院评估显示,"黄河几字湾"的认知度已超过72%的省级区域品牌。
五、科技赋能:沙漠里的数字新基建
在游客看不见的幕后,一套智能系统支撑着这场消费革命:
- 区块链溯源:扫描羊肉包装上的二维码,可查看牧羊人家庭照片和草场卫星图
- 动态定价:根据景区人流量实时调整展位产品价格梯度
- 需求预测:AI分析游客动线,提前2小时将热销品调至核心区域
这套系统使物流损耗率从12%降至3%,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5数字乡村十大案例"。
六、生态闭环:从消费帮扶到可持续发展
达拉特旗的野心不止于销售数据:
- 环保承诺:每消费100元即捐赠1元用于库布其沙漠治理
- 人才回流:设立"沙漠创客基金",吸引63名青年返乡开发文创产品
- 文化输出:组建"骆驼背上的剧团",在巡演中植入农产品推介
这种"商业向善"的生态,使得项目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旅游特别奖"。
夜幕降临,响沙湾的篝火晚会上,游客们品尝着白天购买的农产加工品,欣赏着牧民乐队表演。达拉特旗文旅局局长杨帆指着星空下的沙丘说:"我们要让每粒沙子都产生价值,每份消费都留下痕迹。"这场沙漠里的消费革命证明,乡村振兴或许就该如此——既有烤全羊的温度,又有大数据的精准,更要有仰望星空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