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73岁老人因拒开空调患热射病体温飙至39.8℃,专家揭示热射病实为细胞级热损伤而非器官"烫熟",强调及时降温是防治关键。
一、73岁老人的生死六小时
7月6日傍晚,长沙气温持续徘徊在38℃的高位,73岁的李奶奶被家人发现倒在密闭的卧室里。这个固执的老人因为"怕空调病",坚持不开空调电扇,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中独处了整整一个下午。当120急救人员赶到时,她的核心体温已经飙升至39.8℃,全身皮肤干燥发烫,意识完全丧失——这是典型的热射病临床表现。

在长沙市中医医院急诊ICU,医生们立即启动了"黄金30分钟"抢救方案:冰毯物理降温、4℃生理盐水静脉输注、冰盐水胃管灌注三管齐下。监测显示,李奶奶的肝功能指标AST已突破3000U/L(正常值<40),肌酐升至256μmol/L,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这些都是热射病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的标志。经过6小时抢救,她的体温终于降至38℃以下,但医生警告,后续还可能面临感染、DIC等并发症的考验。
二、热射病的生理学真相:不是"烫熟",而是细胞级"熔断"
网络流传的"器官被烫熟"说法虽然形象,却严重偏离医学事实。人体在热射病状态下发生的本质变化,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变性和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当核心温度超过40℃时:
- 线粒体崩溃:这个细胞的"发电站"首先停工,导致ATP能量供应中断
- 酶系统失活:各种代谢酶在高温下变性,就像被拧变形的钥匙打不开锁
- 细胞膜穿孔: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破坏,细胞内物质外泄
这种微观层面的损伤在临床上表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肠道屏障破坏导致内毒素入血→触发全身炎症反应→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引发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研究表明,热射病死亡率与降温速度直接相关——体温超过40℃后,每延迟10分钟降温,死亡率上升5%。
三、高危人群图谱:不只是户外工作者
长沙市疾控中心最新分析显示,热射病患者呈现三类高危人群特征:
- 传统暴露型:建筑工人、环卫工等户外劳动者(占比45%)
- 现代隐匿型:密闭空间内的老人、婴幼儿(32%)
- 特殊诱发型: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利尿剂等影响体温调节功能药物者(23%)
值得注意的是,像李奶奶这样的老年患者往往陷入"空调悖论"——因担心"空调病"而拒绝使用降温设备,却不知老年人汗腺功能退化、口渴感迟钝,更易在不知不觉中中暑。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人热射病死亡率是年轻人的3倍。
四、降温科学与误区:从冰敷到血液净化
现代热射病救治已形成完整的降温技术体系:
- 现场急救:强调"先降温后转运"原则,采用冰袋敷大动脉(颈、腋、腹股沟)、冷水喷雾加风扇等蒸发降温法
- 院内治疗:
- 血管内降温导管:将冷却液直接导入腔静脉
- 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通过体外循环直接冷却血液
- 腹腔灌洗:灌注4℃生理盐水
需要破除的误区是:
- ✘酒精擦浴(加重血管收缩)
- ✘口服退烧药(热射病不是发热,对乙酰氨基酚无效)
- ✘过度补水(可能引发脑水肿)
五、气候适应与行为干预
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高温天气,中国疾控中心建议采取分级防护:
- 橙色预警(35-37℃):
- 每工作90分钟强制休息15分钟
- 补充含0.1-0.2%盐分的凉白开
- 红色预警(≥38℃):
- 户外作业实行"做两头、歇中间"制度
- 为高危人群启动"邻里守望"机制
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建议采用"三三制"空调使用法:每天3个时段(10-12点、14-16点、20-22点)开启空调,温度设定在28℃并配合电扇使用,既避免持续低温又保证通风。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热射病防治已成为公共卫生重要课题。理解其本质不是简单的"高温烫伤",而是全身系统的崩溃过程,才能建立科学的防治理念。记住:在高温面前,任何"忍一忍"的想法都是拿生命赌博,及时降温不是奢侈,而是生存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