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语外教张亲亲扎根中国13年,从语言教师蜕变为中泰文化摆渡人,通过沉浸式教学、教材革新和民间交流活动,培养复合型泰语人才,在构建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的进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时代机遇的完美融合。
在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教室里,泰语外教张亲亲(Piyapond Daechomongkol)正带领学生模拟泰国市集场景。学生们用泰语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张亲亲穿梭其间,时而纠正发音,时而示范地道的肢体语言。这个生动的教学场景,是她扎根中国13年的缩影。从泰国留学生到中国高校教师,从跨文化恋人到中泰友谊使者,这位36岁的曼谷女性在异国他乡完成了多重身份的精彩蜕变,成为中泰人文交流的鲜活注脚。

一、教育创新:小语种教学的文化密码
作为中国—东盟交流的前沿阵地,广西聚集了全国最庞大的泰语学习群体。张亲亲深谙,要打破"小语种难学"的魔咒,必须破解文化认知的密码。她的教学哲学体现在三个维度:
沉浸式场景构建:
- 将教室改造为泰国市集、寺庙、餐厅等实景
- 开发"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 引入泰国流行歌曲、影视片段作为教学素材
这种教学法使学生的口语流利度提升40%,远超传统语法翻译法。
教材的本土化创新:
作为《泰语视听说》新版教材主编之一,她推动了一系列改革:
- 更新60%的陈旧语料,增加中泰合作项目真实案例
- 配套开发AR扫描功能,手机即可观看情景对话
- 增设"文化差异警示窗",避免交际失误
该教材已被全国23所高校采用,年销量突破1.5万册。
评价体系革新:
- 引入"文化适应力"考核指标
- 举办泰语戏剧公演作为期末测评
- 建立"中泰语伴"制度,每位学生配对泰国留学生
这些创新使广西民大泰语专业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95%以上。
二、文化摆渡:从语言教师到民间大使
张亲亲的角色早已超越普通外教,成为中泰民间交流的"超级联系人":
文化活动的策划者:
- 每年主持校园"宋干节"(泼水节),吸引3000+师生参与
- 组织"泰美味"烹饪工作坊,教授正宗冬阴功做法
- 创办中泰青年交流论坛,促成50+合作项目
跨国婚姻的实践者:
与广西丈夫的婚姻成为跨文化沟通的鲜活案例:
- 编写《中泰婚俗对比手册》,化解文化冲突
- 在儿子教育中实施"双语双文化"养育模式
- 建立跨国家庭互助社群,成员已达200+
旅游推荐的桥梁:
- 制作《泰国人眼中的广西》系列短视频
- 为泰国游客设计"中国文化适应指南"
- 促成广西—曼谷高校学生互访计划
这些努力使她荣获2024年"广西东盟友好使者"称号。
三、时代机遇:中泰"金色50年"的教育担当
2025年正值中泰建交50周年,张亲亲敏锐把握历史机遇:
人才培养转型:
- 开设"东盟商务泰语"微专业
- 与中泰企业合作开发定制化课程
- 培养"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
其学生已遍布中国在泰投资的200+企业。
学术研究突破:
- 主持"中泰礼貌用语对比研究"课题
- 发表《泰语教育中的文化认知建构》等论文
- 开发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工具
这些成果填补了中泰教育交流的多个研究空白。
数字教育探索:
- 创建"泰语轻松学"知识付费平台
- 制作系列情景化教学短视频
- 开展元宇宙泰语课堂实验
疫情期间,她的在线课程服务了5000+学习者。
四、身份认同:在跨界中寻找归属
从"泰国张"到"中国张",她的身份认知经历了微妙转变:
生活方式的在地化:
- 习惯扫码支付和共享单车
- 成为柳州螺蛳粉的忠实粉丝
- 在抖音分享"外国人在广西"日常
价值观念的融合:
- 将泰国"萨瓦迪卡"精神与中国敬业理念结合
- 吸收中国"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传统
- 形成独特的跨文化教育哲学
社会责任的担当:
- 担任南宁涉外社区调解员
- 为泰国留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 参与"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志愿工作
这些经历使她获得2023年"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五、未来展望:构建更紧密的教育共同体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张亲亲正筹划更具雄心的项目:
中泰教育走廊计划:
- 推动建立广西—曼谷高校联盟
- 开发跨境学分互认体系
- 实施教师互派常态化机制
文化遗产教育工程:
- 翻译《壮泰传统文化比较》丛书
- 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数据库
- 组织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
语言服务网络建设:
- 培训专业级会议口译人才
- 搭建应急语言服务快速响应系统
- 开发东盟多语言智能辅助平台
正如她常对学生说的:"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心灵桥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张亲亲用13年的坚守证明:教育的人文温度足以消融任何文化隔阂。当她的学生用流利泰语参与中泰合作项目时,当跨国夫妻在她的帮助下化解文化冲突时,当中泰青少年通过她策划的活动相知相识时,这位文化摆渡者的价值得到最生动的体现。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正是千千万万个"张亲亲"的默默耕耘,让"金色50年"的友谊之光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