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湾区焙烤食品创新大会擘画发展蓝图:产学研共推功能性食品研发、智能化生产升级与品牌价值重构,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7月11日,东莞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内飘散着阵阵麦香,首届湾区焙烤食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大会在此隆重举行。这场汇聚2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企业精英的行业盛会,不仅完成了广东省食品学会焙烤食品与粮油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更通过产学研深度对话,为粤港澳大湾区焙烤食品产业擘画出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在消费升级与健康饮食浪潮的双重驱动下,这场会议释放出传统焙烤食品向营养化、智能化、品牌化转型的强烈信号。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
华南理工大学李汴生教授在开幕致辞中直指行业痛点:"焙烤食品行业正面临原料替代、工艺升级、营养强化等多重挑战。"这一判断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东莞理工学院辛丘岩教授分享的《功能性谷物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报告显示,通过添加富含β-葡聚糖的青稞粉,可使面包的血糖生成指数降低30%,这项技术已在国内某头部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
更为前沿的是华南农业大学杜冰团队带来的"生物酶改性技术"。该技术通过定向调控小麦蛋白结构,使无麸质面包的质构特性提升50%,为麸质过敏人群提供了安全选择。澳门科技大学钟恬副教授则从跨境标准衔接角度,分析了粤港澳三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差异,为湾区焙烤食品"走出去"提供了法规遵循路径。这些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彰显了产学研协同攻关对行业升级的关键作用。
二、智能装备革命: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广东登甲智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鹏的演讲掀起了会议的小高潮。他展示的"AI视觉烘焙生产线",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实时监测面包烘烤过程中的水分迁移与美拉德反应,将产品一致性提升至99.2%。"传统烘焙依赖老师傅的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孙鹏介绍,这套系统已在国内某连锁烘焙品牌投入使用,不良品率下降70%,能耗降低15%。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夏雨正高工进一步指出:"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他分享的数据显示,采用MES系统的焙烤企业,其订单交付周期平均缩短40%,原料损耗率从8%降至3%。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趋势: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智能化改造正从大型企业向中型企业渗透,成为行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
三、品牌价值重构:从"好吃"到"吃好"的消费升级
深圳快车道咨询董事长张劲松带来的《新消费时代的烘焙品牌战略》报告,为传统企业打开了新视野。"Z世代消费者要的不是产品,而是生活方式。"他列举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某老字号通过打造"早餐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定位,客单价提升35%;某新锐品牌借助"烘焙+茶饮"场景融合,复购率增至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
暨南大学郑洁副研究员从营养标签角度补充道:"清洁标签已成为品牌溢价的新支点。"她的团队调研显示,76%的消费者愿意为无添加防腐剂的烘焙食品支付20%以上的溢价。这一发现促使更多企业重新审视产品配方,推动行业向清洁标签、短保期、高鲜度的方向发展。
四、换届注入新动能:专业委员会的未来使命
在专业委员会换届环节,连任主任委员的张延杰教授级高工提出了"三个聚焦"战略:聚焦湾区标准互认,推动建立焙烤食品团体标准;聚焦中小企业帮扶,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巡诊;聚焦人才培养,联合高校开设焙烤工程微专业。新任秘书长吴小勇副教授则透露,专委会正筹建"湾区焙烤产业创新联盟",首批已有32家单位加入。
这种组织创新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咀香园研发总监表示:"专业委员会搭建的交流平台,让我们提前三年布局了代糖技术,现在成为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在上一届专委会任期内,推动行业技术成果转化57项,制定团体标准8项,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
五、迈向2030:湾区焙烤食品的全球野心
会议最后发布的《湾区焙烤食品高质量发展倡议书》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培育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焙烤品牌,功能性焙烤食品占比提升至30%,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60%。这一蓝图不仅关乎产业发展,更承载着传承中华烘焙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双重使命。
正如李汴生教授总结的那样:"焙烤食品的创新发展,本质是一场关于'如何吃得更好'的探索。"当传统工艺遇上现代科技,当地方特色融入国际标准,湾区焙烤食品产业正以创新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描绘出诱人的金色未来。这场会议播下的种子,或将成长为改变中国人早餐餐桌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