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以多学科融合创新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为"十五五"发展提供中国式治理新方案。
2025年7月,新时代超大城市治理与"十五五"发展前瞻学术研讨会在江汉大学举行,标志着武汉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这场汇聚200余位院士专家学者的高端论坛,不仅揭幕了武汉超大城市治理研究院,更勾勒出中国特大城市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在城镇化率突破70%的今天,如何破解"大城市病"、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时代命题。

超大城市治理的复杂性与挑战
当代超大城市如同精密运转的有机体,其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武汉作为常住人口超1400万的特大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遭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住房保障等多重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在研讨会上指出:"超大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风险防控需要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他特别强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提升城市韧性成为当务之急——武汉2023年的极端暴雨天气就曾造成严重内涝,暴露出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这种复杂性要求治理思维的根本转变。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提出:"未来城市治理必须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模式,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武汉超大城市治理研究院的设立,正是对这种需求的积极响应。该研究院整合法学、城市规划、管理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力量,旨在打破学术壁垒,为城市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数字赋能的治理革命
AI技术正重塑城市治理的形态与边界。阿里云湖北政企解决方案总监柯乾锋在论坛上展示了"城市大脑"的最新应用:通过实时分析全市2.3万个交通摄像头数据,武汉早高峰拥堵指数已下降18%;利用AI算法优化垃圾清运路线,每年节省运输成本超千万元。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趋势:数据正在成为城市治理的核心要素。
然而,技术赋能也面临深层挑战。武汉理工大学宋英华教授警告:"智慧城市建设不能陷入技术万能论的陷阱。"他列举了部分城市盲目上马"智慧项目"却难以落地的教训,强调技术必须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武汉的实践表明,只有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推进数字化,才能真正释放技术红利。目前,武汉市已归集政务数据156亿条,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为"一网通办"改革奠定基础。
基层治理的武汉经验
超大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武汉探索中找到了特色答案。江汉大学覃道明书记介绍,该校师生深度参与的"社区规划师"项目,已为全市127个老旧社区提供改造方案。这种高校与基层的联动模式,既解决了治理人才短缺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数据显示,江汉大学城市治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留汉率达82%,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生力军。
法治保障是基层治理的另一关键。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樊志宏院长指出:"超大城市治理需要良法善治。"近年来,武汉先后出台《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将基层创新实践上升为制度规范。这种"实践—立法—再实践"的循环,形成了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十五五"发展的前瞻思考
站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关键节点,研讨会为武汉未来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智力支持。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专家建议加快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构建"主城做优、副城做强、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在公共服务领域,提出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将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82.5岁;在安全韧性建设上,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00公里,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
武汉市委副秘书长殷玉梅强调:"超大城市治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理念已转化为具体政策——2025年武汉市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78%,重点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本质特征。
多学科协同的治理创新
武汉超大城市治理研究院的成立,开创了校地合作的新模式。该研究院不仅整合江汉大学内部法学、商学、工学等多学科资源,还与武汉市社科院、政府咨询委员会建立协同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这种架构设计,有效解决了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两张皮"的问题。
研究院首批特聘研究员阵容彰显跨界特色:既有谢礼立院士这样的工程技术专家,也有刘士林教授这样的城市理论学者,还包括阿里云的技术实践者。这种多元背景的组合,预示着超大城市治理研究将走向更加开放、融合的发展阶段。正如武汉市社科联主席吴天勇所言:"治理现代化需要打破学科藩篱,凝聚最广泛智慧。"
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一字之差反映理念革新。武汉的探索表明,超大城市治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必须立足城市特色,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之路。随着武汉超大城市治理研究院的运作和"十五五"规划的实施,这座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正书写着新时代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协同推进中,武汉或将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图景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