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相连的传承:一对父子的396次生命接力

血脉相连的生命接力:宜昌父子11年献血396次,用平凡善举诠释人间大爱,让热血传承成为最动人的家风。

2025年7月15日,湖北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29岁的杨扬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血液分离机缓缓运转。这个从山西专程赶回的年轻人,正在完成他人生中最特殊的一次"献血"——捐献17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浊液,用于救治华东地区一名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儿。而在病床旁,站着一位特殊的见证者——他的父亲杨青,这位宜昌市献血纪录保持者,用充满骄傲的目光注视着儿子。这对父子用11年时间,共同创造了累计献血396次、挽救数百人生命的奇迹。

Featured Image

一、18岁的成人礼:一个延续生命的决定

时针拨回2014年,杨扬18岁生日那天。这个刚成年的小伙子没有选择常规的庆祝方式,而是走进了献血车,在《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郑重签下名字,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86万名志愿者。"当时只觉得这是件很酷的事,"杨扬回忆道,"没想到11年后真的能救人一命。"

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实则有着深厚的家庭渊源。杨扬的父亲杨青是宜昌市无偿献血的标杆人物,从1998年第一次献血至今,已累计献血359次,总量达12.5万毫升——相当于30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在杨扬的记忆里,父亲书架上那些红色献血证,就像一本本特殊的"生命存折"。

二、359次与37次:数字背后的生命重量

杨青的献血纪录令人震撼。按照每次献血最多可救助3人计算,这位62岁的"献血状元"至少帮助312名患者解除了"生命之忧"。更难得的是,他将献血坚持到了法定年龄上限——2023年60岁生日当天,杨青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献血,用特殊方式庆祝花甲之年。

儿子杨扬则延续着这份执着。11年间37次献血,总量8200毫升,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但最珍贵的,是那三次配型成功的电话。"前两次高分辨配型没通过,心里特别失落,"杨扬坦言,"这次终于能真正救人,感觉就像中了大奖。"

三、170毫升的"生命种子":一场跨越千里的救援

2025年6月,杨扬接到宜昌红十字会的电话:他与一名9岁白血病患儿初配成功。随后的高分辨配型和全面体检全部通过,捐献日期定在7月15日。为确保干细胞质量,杨扬开始了严格的准备:每天5公里跑步,戒掉最爱的烧烤,甚至调整了工作项目的排期。

捐献当天,血液分离机运转了4个多小时。那袋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悬浊液,随即被装入特制运输箱,通过"动车+飞机"的接力方式,8小时内送达华东某医院。主治医生后来反馈,移植非常成功,患儿各项指标正在稳步恢复。

四、献血车里的家风传承: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两代人的接力"

在杨扬的童年记忆里,父亲经常突然放下碗筷出门,只为赶在献血点关门前完成每月两次的血小板捐献。"小时候不理解,觉得献血耽误爸爸陪我,"杨扬笑着说,"现在才懂,那些匆忙的背影里藏着多少人的希望。"

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潜移默化。杨扬18岁后保持每半年献血一次的频率;工作再忙也会定期查询骨髓库信息;手机里存着宜昌血站的预约电话。而父亲杨青则从"献血者"变身为"宣传员",在社区、企业讲述献血知识,带动186人加入献血队伍。

五、善意星火的燎原效应:一个普通家庭的非凡选择

杨扬父子的故事正在产生远超个体的影响。宜昌市红十字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登记人数同比增长43%,创历史新高。许多市民表示,是受到杨家父子感召做出的决定。

"我们只是做了顺其自然的事,"杨扬的这句话道出了这个家庭的可贵之处——他们将挽救生命视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而非值得夸耀的壮举。正如那袋穿越千里的造血干细胞,平凡中蕴含着改变生命轨迹的力量。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杨扬父子的396次献血提醒我们: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依然需要最传统的人间善意作为基础。他们的献血证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印章,不仅记录着个人的奉献,更勾勒出一个社会文明的高度。当父亲看着儿子完成那次特殊捐献时,两代人完成的不只是血脉的传承,更是生命接力的延续。这种朴素而伟大的选择,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基因。

相关内容

暗战1949:新中国保密体系诞生记
中国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侧改革:3000万人次补贴背后的产业转型密码
后备箱里的童年:一起家庭纠纷背后的儿童权益之痛
京东外卖的”加减法”:15万骑手背后的服务策略大调整
​​湾区技能青年图鉴:一”技”之长如何撬动非凡人生​​
塘埔蝶变:一个岭南古村的乡村振兴密码解析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