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遇见凤凰山:潮州科技活动周如何让科普”活”起来?​

​​​"凤凰山上科普课:潮州用山水为纸,让科学种子在自然中发芽"​

一、自然课堂:在山水间播撒科学种子

5月24日的凤凰山自然保护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森林课堂"正在上演。韩山师范学院的化学教授用便携实验箱演示"焰色反应",当铜粉洒向火焰迸发出翠绿色光芒时,来自东凤镇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这种将实验室搬进大自然的教学方式,正是潮州科技活动周的最大特色。

Featured Image

"我们特意选择了保护区内的观景台作为课堂,"活动负责人介绍,"在这里既能做化学实验,又能远眺穿山甲栖息地,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红外相机拍摄的穿山甲影像成为最佳教具,保护区科研人员借此讲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完成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教育闭环。

二、科技工作者"出圈记":从实验室到山野

在"科技工作者面对面"环节,韩江实验室的青年研究员王磊分享了意想不到的经历:"我们研发的土壤检测仪,最初是为农田设计的,现在竟成为保护区监测生态恢复的工具。"这种产学研用的意外碰撞,恰是活动设计的精妙之处。

潮州市科协主席指出:"让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他们的专业术语会自然转化为大众语言。"现场可见,保护区工程师用无人机航拍画面讲解地理信息系统(GIS),比PPT演示生动十倍;植物学家带领学生用手机APP识别野生兰花,科技工具成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三、自然教育径:每一步都是知识点

新落成的凤凰山自然教育径,堪称科普"实体百科全书":

  • ​智能解说牌​​:扫码即可收听潮州方言版植物解说
  • ​互动观测站​​:配备电子显微镜观察树皮微生物
  • ​声景采集点​​:记录不同海拔的鸟鸣声波图

"我们设计了一条'问题链',"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透露,"从山脚的'为什么茶树喜欢酸性土壤',到山顶的'如何通过年轮判断气候变化',徒步过程就是探究式学习。"这种沉浸式体验,让95%的参与者表示"比传统博物馆参观更有收获"。

四、校地合作:打造科普"潮州模式"

东凤镇实验学校与韩山师范学院、保护区签订的三方协议,构建了科普教育新生态:

  1. ​课程共建​​:开发《凤凰山自然密码》校本教材
  2. ​师资共享​​:高校专家每月进校授课
  3. ​基地共用​​:学校可预约保护区研学

"这解决了基层学校缺资源、保护区缺受众、高校缺实践场景的痛点,"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此类合作使潮州青少年科技赛事参与率提升300%,去年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数居粤东首位。

五、科技周启示录:如何让科普"破圈"?

潮州的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 ​场景革命​​:把实验室搬到茶园、古村落、韩江堤岸
  • ​内容再造​​: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凤凰山生态侦探"等游戏任务
  • ​传播创新​​:抖音"#潮州科学日记"话题播放量破亿

正如参加活动的中国穿山甲保护专家所言:"当孩子们亲眼看见红外影像里穿山甲挖洞的画面,保护意识就种下了。这种教育,比一百句宣传标语都管用。"

​结语​
从凤凰山的茶香中飘出的不只是化学反应的奇妙,更是一个城市对科学精神的独特诠释。潮州用山水为纸、科技为笔,正在书写"科普通俗化"的岭南答卷——在这里,科学不是高墙内的神秘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更是古城焕新的文化密码。

相关内容

​​环球美食节:上海如何用味蕾重构世界地理?​
731陈列馆里的笑声:一场关于历史记忆与公共道德的拷问
731陈列馆里的笑声:一场关于历史记忆与公共道德的拷问
​​寻味岭南:珠海萝兜粽的非遗密码与时间哲学​
野山拍照惨剧背后的社会病灶:当网红经济撞上监管真空
从”剑川事件”到拟任常委:一位85后干部的跌倒与重起之路
投稿